扫码登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根据《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未成年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97.3%。青少年群体已将互联网作为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在学习、娱乐、社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环境下,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网络空间中的多元价值、多种思想、多样文化也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为城乡青少年提供了一样获取新资源的学习机会,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但由于心智水平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和教育方式的差别,青少年在面对网络海量信息时可能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控制能力,当网络素养不高的青少年被错误信息误导或受到负面舆论影响时,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未来发展。尤其是偏远地区青少年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缺失,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容易沉溺网络或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
在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逆反心理最容易产生的阶段,对事物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解、充满耐心,帮助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追求独立、寻找价值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网络素养,从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真实需求出发,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推动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
防治网络欺凌和网络沉迷也是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重要方面。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严重侵犯其合法权益,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而网络沉迷则会导致未成年人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监督,学校应发挥网络素养教育的职能,做好重点知识的教导;家庭应做好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监管工作,注重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养成;相关部门应及时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宣传活动,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形成合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全社会力量都应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网络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文明、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