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登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部署,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更要站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深刻理解体育被赋予的新时代内涵和使命担当,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体育强则中国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教育要优先发展。尤其体育高等教育更要聚焦新时代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新征程上,体育院校更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加快补齐短板,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竞技体育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体育+教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质量;要发挥体育院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院校要立足于“五育并举”,坚持“育体”更需“育人”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不断深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探索发展中培养新型体育人才;不断深化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彰显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致力于文明延续和知识创新。体育院校应成为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挖掘整理中华体育传统文化资源,提炼中华体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包括奥林匹克文化在内的世界其他体育文化,借鉴吸收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外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形成创新型优秀成果,不断推动我国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世界体育文明作出贡献。
服务于中外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人文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校体育国际交流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在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体育教育交流、国际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国家人文交流中的正能量作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新征程上,更要主动融入国家外交格局,丰富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促进体育文明交流互鉴,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贡献体育智慧。
国运兴则体育兴
体育关乎人民的健康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提质增效、国家对外的文化软实力,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体育发展标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从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充分体现。革命和建设时期,体育铸就了“中华民族更生再造”的坚强内驱,凝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起步动力;改革开放时期,体育搭台、体育破冰、拥抱世界,体育助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向;进入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全面实现体育现代化,必然会更充分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魅力。
体育参与夯实人的全面发展新基础。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这离不开体育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群众体育提升到了新高度,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体育在促进人的身体能力发展、个性自由展示以及社会化的实现等方面贡献着独特力量。
体育交往拓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路径。体育是最易被接受、达成国际共识的文明交流桥梁,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致力于维护全人类的和平共处。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之一就是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世界体育运动充分展示了体育具有跨越意识形态和文明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中国通过北京冬奥会的相关活动,与世界体育界互动,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传播“共商共建共享”等外交理念,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凸显了大国自信,体育强国梦正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